一泻千里的黄河,拥河而居的位置,不但成就了这里的优美风景,还孕育出致富的产业。在博兴县乔庄镇,成方连片的虾池很是壮观,1.2万个养殖虾池、3.5万亩养殖面积,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名副其实。
10月29日,“黄河时代 滨州答卷”采访团走进博兴县乔庄镇,在美丽宜居的环境中感受这里白对虾产业的勃勃生机。“我今年养了8个池塘,纯收入13万多。”在采访现场,博兴县乔庄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李志中这样对记者说。据李志中介绍,“养殖基地建设以前,原来是长芦草,基本不大长东西,自从基地建起来以后,一年比一年强,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在乔庄镇,养殖户平均亩纯收入1.5万元,最高6万元。由原来的低洼盐碱地,到现在的致富聚宝盆,正是从乔庄镇建设对虾养殖基地开始的。乔庄镇自2001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沿黄低洼盐碱地集中连片整理开发,试养南美白对虾,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虾苗淡化、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到产品销售、冷储加工,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成熟,成为乔庄镇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全镇养虾户3200余户,超千亩的水产基地11个,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亩产2000公斤,年产量2万吨。有虾苗淡化企业36家,年实际生产能力20亿尾,渔业投入品经营业户260余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年存储能力3000吨,年生产能力20万吨饲料企业1家。乔庄镇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白对虾淡化标粗基地,实现了白对虾养殖产业化。
白对虾养殖的产业化,不仅仅体现在养殖规模,更体现在水产养殖技术的创新上。自2017年以来,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集成创新,创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内陆盐碱地“135”二茬分级接续养殖模式。“135养殖模式,是虾苗在育苗场淡化10天,再到大棚淡化30天,然后放到虾池中养殖50天到60天。”李志中这样向记者表述“135”养殖模式。正是通过“135”养殖模式,增加了全年适温养殖期、有效规避虾病集中暴发期,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和虾苗回捕率,避免了养虾户选苗盲目性,缩短了外塘养殖期,降低了养殖自身污染,使得对虾产量大幅度提高,养殖户的各项效益达到最大化。
生态养殖、规范养殖、二茬分级接续养殖,彰显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优势,造就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纵横交错的渠网,富泽了这方热土沃地,当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融入虾池,也让白对虾产业在这里兴起。占山东省四分之一的产量、10亿元产值的虾业链条、20亿尾虾苗的年淡化量,全国最大的优质白对虾一代苗培育基地落地生根。产业兴旺、虾农富裕“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实至名归。(薛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