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冬病夏治”?简单地说,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治疗冬天易发的、易加重的疾病,如气管炎、哮喘、风湿病、过敏性鼻炎、咽炎、慢性胃病、体虚易感冒、免疫力低下等等。“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夏治”则是指选择在炎热的夏季之时,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灸、艾炙、拔罐、刮痧等手段,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力加上穴位刺激及药物的作用,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扶正固本,从而减少“冬病”的发生及减轻“冬病”的病情,预防、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
“冬病夏治”理论源于 《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理论。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阳气旺盛,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通过贴敷、针灸等手段,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扶正袪邪,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小暑过后,就进入一年中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体阳气旺盛、经络气血流通、药物渗透与吸收率高,是驱散身体内寒疾患的最佳时期。“冬病夏治”符合中医理论中的“天时相应”及“治未病”思想,通过“春夏养阳”可以纠正机体阴阳平衡。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可见,除了穴位贴敷,冬病夏治还有很多手段。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其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北半球人体阳气最盛的时期),通过将辛温祛寒、行气通络等药物敷贴在特定穴位上,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等,以达到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补脾益肺、补肾纳气等疗效,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易感冒、免疫力低下、脾虚泄泻、五更泄泻、宫寒痛经、关节痹痛、阳虚体寒等冬天(或遇寒)易发作的气、阳不足之宿疾有特殊疗效。
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综合作用:敷贴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三伏贴主要针对患有虚寒性疾病及需要体质调理的人群,如:
1.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冬季易反复发作的人群。
• 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反复感冒、咳嗽)者。
2.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 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腹痛(如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
• 进食生冷后易腹泻、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的虚寒体质者。
3. 风湿骨病及关节疾病患者
• 风寒湿型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表现为遇冷疼痛加重、关节僵硬者。
• 老寒腿、冻疮(冬季易发作)等因寒凝血瘀导致的肢体疼痛问题。
4. 妇科疾病患者
• 宫寒所致的痛经、月经量少、月经不调,或慢性盆腔炎、产后关节痛等属虚寒证者。
• 怕冷、手脚冰凉、小腹冷痛的女性体质调理。
5. 亚健康及体虚人群
• 免疫力低下、易疲劳、反复感冒、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的“阳虚体质”者。
• 术后、病后体质虚弱,需要固本培元的人群。
6. 儿童及老年人群
•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消化不良、遗尿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贴敷时间和药物剂量)。
• 老年人肺气虚、脾胃虚弱、关节退行性病变等虚寒性问题的调理。
下列人群不能贴三伏贴: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3岁以下的婴幼儿。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都适用,因此应该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否则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因使用助阳的药物,耗伤阴液,引发其他问题。
因此,群众需要在三伏天到来之前去医院就诊咨询,由中医师辨证体质,确认是否适合贴敷,避免盲目使用。
三伏贴期间需要忌口,原则如下:
一是慎用辛燥食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食物。天热人容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伤一身阳气,轻则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长期难治的阳虚。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2-4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儿童每次贴0.5-2小时,局部有痒、热、微痛等感觉均为正常反应,少数病人因皮肤太敏感,和胶布接触的局部皮肤会出现水疱,可外敷消炎药膏以防感染。如果水疱较大,要到医院处理。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有的患者贴敷后皮肤无反应,这并不影响疗效,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患者,敷药后如有灼热疼痛感觉,应立即取下药膏。尽量保持涂药处的干燥。在贴敷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吃高蛋白、虾蟹类海鲜。贴药当天不能游泳,药贴取下后不要立即洗澡和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轻轻吸干。
此外,中医建议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要远离空调,因为进入空调房后,皮肤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还应少吃冷饮,冷饮不但伤及脾胃,还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疗效。
预防与应对建议
1.贴敷前确认体质,过敏体质者可先做皮肤过敏试验(取少量药膏贴于耳后)。
2.出现轻微皮肤反应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3.贴敷期间严格遵守饮食与生活禁忌,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若出现上述反应,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或停止贴敷。
特别值得提醒大家,三伏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原来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调整。
伏前贴:7月10日-7月19日
初伏贴: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贴:7月30日-8月8日
末伏贴:8月9日-8月18日
伏后贴:8月9日-8月28日
滨州市中医医院十余个科室推出针对不同病症的三伏贴,请广大市民朋友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需求者,可到滨州市中医医院相关科室咨询或贴敷。
同时,“冬病夏治”的时间不是仅仅拘泥于“三伏”天,数据显示,三伏天和非三伏对预防、治疗“冬病”都有效果,只不过在采用穴位疗法上三伏天效果更好些。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尽情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
来源:滨州市中医医院订阅号
声明:此内容为广告,不代表平台立场,如若内容侵权或不妥请告知我们,我们将按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