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闷热潮湿的日子,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机。滨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针对寒湿体质人群,推出了三伏贴、三伏灸、刮痧、埋线等多种治疗项目,其中三伏贴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疾病:
1.寒证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类疾病;
2.寒证的鼻炎、反复感冒、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3.宫寒引起的痛经、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等疾病;
4.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腹泻、肠炎、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5.辨证为阳虚体质,表现为畏寒怕冷,面色晄白,体虚易感冒者。
中医科三伏贴时间
门诊电话:0543—3282481 3282889
门诊地址:滨州市人民医院东院区门诊五楼中医科治未病门诊
中医提醒,三伏天保健牢记以下四大原则——清热解暑、健脾除湿、养心安神、培补阳气。
清热解暑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四季当中最炎热的时节,中医认为,三伏天“暑邪”最重。“暑邪”伤人,容易导致中暑,表现为高热、神昏、心悸、大渴、大汗出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中暑,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同时要及时足量的饮水,少喝饮料,更不能以饮料代替白水。饮食上注意不要吃得过于清淡无味,要适当补充盐分,避免甜腻油腻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食物,像苦瓜、丝瓜、黄瓜、芹菜、冬瓜等等,天气炎热时可以适量食用,也可以自制酸梅汤、绿豆汤。
酸梅汤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
酸梅汤制作方法:
乌梅30克 生山楂15克 陈皮15克 甘草6克 桂花5克 冰糖适量。
以水1.5升,把以上药材浸泡半小时,大火煮开,调小火后煮20分钟,最后快熬好时放入冰糖,熬好后倒入大碗中,可放凉以后冰镇饮用。
健脾除湿
三伏天阴雨天多,湿气比较重。人体里的湿气一多,最先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一旦脾胃受湿气困扰,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减弱,所以人们会感觉胃口不好,吃不下饭,肚子胀,中医叫做“纳呆”。有时也会伴有大便稀,甚至腹痛腹泻等症状。
其次湿气影响人体肢体关节肌肉皮肤,出现肌肉酸痛、浑身发沉、关节不适、皮炎湿疹等症状。
健脾除湿气,可以吃一些健脾利湿的温性药食,像薏苡仁、茯苓、白术、莲子、芡实、砂仁、生姜、蒜薹等等,忌口油腻。
寒湿体质适宜艾灸、拔火罐、刮痧、三伏贴等中医疗法。
养心安神
养心安神,夏季适合养心。中医认为心属火,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夏天火旺,所以心火也最旺。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普通人要保养心脏,而患有慢性心脏疾病的人,比如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因性失眠等等,更要注意保养心脏。
养心,可以食用桂圆、茯苓、麦冬、西洋参、莲子、百合、柏子仁、五味子、山茱萸、酸枣仁等。在饮食方面,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芹菜、南瓜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午休。另外,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损伤心脏,所以一定要避免过度出汗。
培补阳气
培补阳气, 夏季温度高、日照时间长,所以阳气最旺,因此特别适合虚寒体质培补阳气。阳气补充旺盛了,冬季免疫功能就强一些,可以预防冬季多发的疾病,这在中医上叫做“冬病夏治”。
虚寒体质可以做三伏贴、艾灸、拔火罐、中药内服、烤灯理疗等温热疗法,对于腰腿冷痛、关节炎、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有良好疗效,配合一定的中药内服效果更好。虚热体质、阳气过旺者一般不适合。
正常体质者,平时也要注意不要吃太多冷饮,不要过多地吹空调,空调温度也不要太低,平时注意用温水洗澡,避免寒湿入侵身体。饮食上三伏天阴雨湿冷天气可以适当地吃点温热的药食,像葱、蒜、生姜、羊肉、桂皮等。对于脾胃虚寒的人而言,炒菜做汤放上几片姜,能够醒脾开胃。
滨州市人民医院
鲁医广【2024】第0119-001-3716号
来源:滨州市人民医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