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杨国永
“贴好年画迎新年,年年都是丰收年。”在民间,年画是年的象征,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的希望。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清河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年画一脉相承,经过多年发展,兼收并蓄,孕育出了自己的韵味。
据清河镇王氏、张氏、樊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2年)始印制木版年画,由王姓始祖王画三从天津蓟县经由河北枣强带来清河镇的,并带动了清河镇其他姓氏制作年画,后经当地老艺人加工创作,形成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独有的特色。据《惠民县志》记载,道光年间,清河镇有大小画店30余家;光绪年间,清河镇木版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画店达60多家。不少鲁北地区的画商都前来订货,众多客商把年画带往四面八方,清河镇木版年画由此产生较大影响。
天官赐福、利市仙官来、招财童子至、荣华富贵、寿星……清河镇木版年画第21代传人王圣亮向记者展示了他创作的系列年画。“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刻制主要包括起稿、制版、刻板、印刷等工序,从体系上看,包含辟邪纳福、吉利福祥、风俗民情、历史故事、小说戏曲等类别。造型夸张而不失美感,构图饱满又浑厚古朴,清河镇木版年画在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技法独特。”王圣亮介绍。
王圣亮向记者介绍,他八岁就跟着爷爷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到现在已有六十年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刻制分为起稿、制版、刻版、印制等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精益求精,慎重落笔,比如在刻版的时候,一旦有地方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整块板就没法使用了,只能重新选板、雕刻。”王圣亮说,“木板的选材也是很严格的,必须用八十年以上的梨木,找当地有名的木匠先刻成同样大小的板子,这其中要选出质地光滑、没有虫眼的板子才能进行雕刻。”记者了解到,由于梨木质地坚硬,对雕刻的技艺要求高,往往一块线版的制作要长达一两个月,而一块色版由于只能做单一色彩,做成一幅年画往往需要雕刻四五面木板才能完成。
随着工业印刷业的兴起,人们更多选择购买印刷版年画,不仅价格便宜,色彩也更鲜艳,这块文化瑰宝逐渐风采不再。“一块色板只能做单一色彩,做成一幅年画需要雕刻3至6块木板才能完成,制作一张木版年画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王圣亮介绍。
怎样让传统的木版年画被现代人重新认知?惠民县把这门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木版年画被评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积极培养传承人,并与设计师进行合作,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努力打造有本土特色的年画品牌。
王圣亮也在努力传承好这门技艺。滨州是孙子故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经久不衰的孙子文化。王圣亮以此为主题,创作了“孙子文化”系列年画作品《孙子圣迹图》,既用传统技艺弘扬了历史文化,又用厚重文化助推非遗技艺传承,两者相辅相成,一经推出便受到各界好评。“孙子文化”系列年画包括赐姓封采、敬献兵书、吴宫教战、经国治军、破楚入郢、飘然归隐6部分,每部分都以历史典故为背景,创作时王圣亮化繁为简,用极简的线条刻画呈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孙子文化博大精深,创作难度很高,我边创作边请教相关专家,经过几十次的修改才定版。”除了创作“孙子文化”系列年画,王圣亮还根据当地民间故事创作了《白龙湾传说》,并经常到学校传授年画制作技艺,参加省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目前,清河镇木版年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有的作品甚至受到欧美、日本、韩国等海外人士的青睐。有的文化公司想把木版年画做成产业,一些大学生也来登门求教,今年来自省内知名大学的两名学生拜王圣亮为师,学习相关技艺……“这样发展下去,木版年画会重新焕发活力。”王圣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