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滨州频道>内容详情

滨州港:驱动企业远航的强劲引擎

2025-05-16 09:45:1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马六甲海峡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蜿蜒横亘1000多公里,沿岸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资源极为丰饶的国家。然而,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区域,各个国家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仅有735平方公里的岛国新加坡,凭借着对港口的卓越经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和亚洲金融中心,人均GDP高达8.3万美元,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相比之下,域内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与无奈。

深入探寻背后的原因,可以清晰地看到: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吉兰丹州,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却因缺乏深水港,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新加坡,凭借马六甲海峡港口得天独厚的优势,宛如握住了财富的金钥匙,承担着全球30%的海运贸易,吸引超过1.2万家跨国企业在此设立区域总部,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上的耀眼存在。这强烈的反差,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港口,就是区域经济腾飞的黄金跳板。

“沿海若无港口,大海便成尽头;有了港口,方能开启走向世界之窗。”这句饱含诗意与哲思的话语,就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世界不同地区因港口资源差异而产生发展差距的残酷现实,让人感慨万千。

从“苦海沿边”到扬帆起航

在沾化、无棣一带曾有“吃了一辈子虾皮没见过大虾,吹了一辈子海风没见过大海”的俗语,看似诙谐的话语背后,是当地百姓对海洋复杂而苦涩的情感。

在悠悠岁月里,尽管滨州拥有126公里的海岸线,却仿佛被命运遗忘,海洋带来的机遇总是与这片土地擦肩而过,当地百姓在对海洋的渴望与无奈中艰难前行,难以从大海中获得丰厚的馈赠。更令人唏嘘的是,拥有如此绵长海岸线的滨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外界无情地忽视其“沿海城市”的身份,即便有人知晓滨州的海,脑海中浮现的也是“苦海沿边”这一充满悲情色彩的刻板印象,这让滨州人心中满是不甘与失落。

滨州人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海港的渴望如同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几代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的不懈努力,2015626日,这个值得所有滨州人铭记的日子终于到来!滨州港2×3万吨级码头建成并正式开航运营。

这不仅宣告滨州无海港历史的彻底终结,更圆了滨州人祖祖辈辈的“海港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拥有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山东海上“北大门”也在万众期待中缓缓开启。

2016年底,码头吞吐量达到375万吨;20171222日,滨州港一类开放口岸获国务院批复。这一个个节点,就像是迈向诗与远方的脚步,让滨州人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随着滨州港开航运营,大海的声音不再遥远,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滨州人向着更远阔的世界迈进。

滨州港运营当年,循着“一带一路”而来的100万吨铝土矿,如同一份珍贵的礼物,叩响了滨州发展的大门。正是依托港口这一强大后盾,滨州企业终于有了“走出去”的底气与豪情。

由世界500强企业魏桥创业集团开辟的“海上铝业丝绸之路”,起点位于西非的几内亚,这条横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绕过好望角,途经中国烟台,最终抵达滨州港,全程长达12000海里的贸易通道,就像一条连接世界的金色纽带。

十年来,它风雨无阻,稳健运营,见证着滨州的发展崛起。铝土矿运量从2015年的100万吨,一路高歌猛进,增至2024年的5000多万吨。这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滨州人拼搏奋斗的汗水,更是滨州高端铝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在这波澜壮阔的10年间,从氧化铝、电解铝到轻量化新能源汽车,滨州高端铝产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飞跃。

港口助力滨州外贸迈向新高度

滨州海事局权威数据,2024年,该局全年保障2.7万艘次船舶、7566万吨货物安全、畅通进出港,同比分别增长27.6%、24.3%,船舶货物到达发送量在山东沿海7市中位列第4位。这亮眼的数据,是滨州产业实力的有力证明。

如今,滨州港口岸外贸货种日益丰富,涵盖液化石油气、氧化铝、石油焦、脱硫石膏等高附加值货物,航线更是联通9个国家、20个口岸,编织起一张连接世界的贸易网络,丙烷、丁烷等特色货物的进口以及氧化铝的出口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根据海事统计口径,2024年全年保障169万吨外贸货物安全、顺畅进出口岸,同比增长288.7%,增幅位居全国水运口岸第一位。其中,液化石油气进口达98.5万吨,同比增长34倍;15.7万吨氧化铝从滨州港走向世界。得益于港口的突出贡献,滨州已连续8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市,在全国外贸领域站稳了脚跟。

港口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高端铝产业,滨州港更为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助力滨州临港化工园区发展壮大。

2023年省优选项目——滨华新材料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是滨州临港化工园区落地的首个百亿级项目,也是全市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的龙头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8亿元,以丙烷(碳三)、丁烷(碳四)为主要原料,产品主要面向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全部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建设,将为鲁北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项目由省高端化工产业碳四产业链链主企业滨化集团投资建设,具有技术领先、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产业拉动能力强、工艺安全环保等显著优势。

在此基础上,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将构建三条结构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并延伸布局特种化学品和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建成国内领先的“万亩千亿”新材料生产基地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园区。

20245月,滨州市北鲲计划正式实施。纵观全球,化工行业向临港化、一体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滨化集团创新性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北鲲计划”,依托滨州北部丰富的风光、土地、港口和化工资源,以近零碳化工为目标,以“新能源+化工”耦合为路径,实现临港化、一体化、集群化产业发展,致力于建成看齐德国路德维希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新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截至421日,渤海油田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处理厂——滨州天然气处理厂已安全运行超390天,累计外输天然气5.9亿立方米,日均供气150万立方米,单日峰值达250万立方米,轻烃产量突破6万吨,为环渤海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和民生用气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的陆上终端,滨州天然气处理厂位于北海经济开发区临港高端石化产业园,自2024318日投运后,便迅速成为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的重点枢纽,肩负起重要使命。

据悉,该项目高峰年产凝析油248万立方米、天然气30亿立方米,能够为滨州及周边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油气资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项目年可产生9.9万吨丙烷、6.8万吨丁烷以及8.4万吨其他轻烃,可直接作为原料供给腹地的下游企业,实现就地深加工,有效补齐碳三碳四产业链;在助力全市减煤降碳方面,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能够促进辖区内重点用煤企业实施“煤改气”,年可压减煤炭消费量110万吨,为全市煤炭压减和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来自港口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滨州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滨州美好的发展前景。

来源:滨州日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