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滨州频道>内容详情

百年宏图:从“黄河港”的规划到滨州港的远航

2025-05-15 10:36:1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06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实业计划》中绘就了“黄河港”的蓝图;而今,山东港口滨州港以昂扬之姿驶向远洋,将百年梦想化作催人奋进的壮丽画卷。

5月8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滨州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恩彬介绍:2025年一季度,滨州港吞吐量跃升至281.4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高达178.36%,强势迎来首季“开门红”。与此同时,山东港口滨州港9#泊位改扩建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在青岛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待项目建成,恰似为滨州港这艘巨轮装上更强劲的引擎,港口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腹地化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助力地区高端石化产业腾飞。

如今的滨州港,发展势头迅猛,货轮鱼贯出入,业务联通四海,这般繁荣盛景,足以告慰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的远见与期许。

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宣告滨州结束了“临海不见海”的历史。(李默 摄影)

“黄河港”的规划:百年前的远见蓝图

“港为城之基,城因港而兴。”港口,向来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并发表的《实业计划》(后编入《建国方略》)中,便以高瞻远瞩之姿,擘画出一系列宏伟建设目标与远景规划,内容涵盖港口修建、交通完善、商埠兴建以及工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在这张气势恢宏的蓝图里,港口建设被置于交通建设规划的核心位置。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不仅设想在沿海打造三个可与纽约媲美的世界级港口,还计划建设13个中小型商港以及15个渔业港。这些规划中的港口,从北方的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东海岸,绵延至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再到两广及海南岛沿海,宛如一串璀璨明珠,串联起中国绵长的海岸线。按照规划,它们将在三大港口的带动下,成为连接大陆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键节点和枢纽,助力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黄河治理工程完工后,应在河口附近建设一座可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港口,即“黄河港”。在《建国方略图》上,可清晰看到,“黄河港”是一处三等港,其地理位置就在今滨州港所在区域范围内。如今的滨州港位于渤海湾西南岸,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山东省的“海上北大门”,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港口。

《实业计划》如此描述“黄河港”:“此港将位于黄河河口北直隶湾之南边,离吾人之北方大港约八十英里。当整治黄河工程已完成之日,此河口将得为航洋汽船所经由,自然有一海港萌芽于是。”《实业计划》着重强调了这一港口的重要性:“以是所管北方平原在直隶、山东、河南各省有相当之部分,而又益以内地水运交通,所以此港欲不成为重要三等海港,亦不可得矣。”

然而,尽管彼时国民政府在港口建设和航运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但受限于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与落后的经济条件,孙中山先生提及的二级港、三级港建设进展缓慢。“黄河港”更是命运多舛,甚至未被国民政府提上建设日程,百年前的宏图在岁月风雨中暂时蒙尘。

滨州港开航运营:从无到有的崛起之路

历史的指针拨向了新的时代,孙中山先生蓝图中的“黄河港”,逐渐褪去朦胧的面纱,以滨州港的崭新面貌,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艰辛崛起之路。

滨州港的建设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从最初简陋的内河小港,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的现代化深水大港,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心血。

初期探索阶段(1969年至1995年):1969年,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海运局组织在套尔河西岸开启东风港建设,这便是滨州最早的港口雏形。1971年,东风港正式投产,拥有2个500吨级泊位,主要承担原盐出口和建筑砂石料进口任务。1991年,惠民地区行署设立港口建设办公室。同年,滨州港获批建设2个3000吨级散盐泊位。1994年至1995年,国家计委批复滨州港一期工程,计划建设1万吨级码头,但因资金问题无奈搁浅。

停滞与调整阶段(1996年至2005年):滨州港因资金困境陷入建设停滞。2005年,滨州市委提出“五位一体”战略(航道疏浚、商港、渔港、造船、油盐化工),决心跨越拦门沙,建设万吨级深水港,并成立滨州市港务局,为滨州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滨州港总体规划》,滨州万吨级大港规划为套尔河、大口河和海港港区三个港区。其中,套尔河港区沿河梯次规划建设1000—5000吨级泊位80个,设计年通过能力2000万吨,重点承载滨州港“河海联运,腹地深度开发”功能。大口河港区规划建设大口河东岸及鲁北运河1000—3000吨级泊位20个,设计年通过能力500万吨。海港深水港区,通过建设离岸双堤环抱式港池,新增深水岸线33公里,远景规划建设3万至2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多个,中长期规划建设原油、液化、煤炭、原盐、集装箱、件杂货等3万至10万吨级泊位50余个,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亿吨级以上区域性综合港口。近期目标是建设2个3万吨级(结构预留5万吨级)通用散杂货码头、3个5万吨级(结构预留10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3个5万吨级(结构预留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吨。

现代化港口建设阶段(2006年至2015年):2006年,《滨州港总体规划》获批,滨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万吨级港口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新的港口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港址定位跳出套尔河口,向外海跃进。”曾任滨州港建设前线总指挥的王京生,接受滨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这样介绍,由河而海建港思路的突破,对滨州港建设的意义不啻凤凰涅槃。“在渤海湾建港,最大的困难是航道问题。泥质海滩水位浅,坡降缓,零米等深线以下大约只有万分之三——进海10公里,水深才增加3米。反观人家日照港,一下去水深就至少12米,一般20多米,建港条件天渊之别。如果在河口建港,不仅水深不行,还面临拦门沙的问题,即使开挖深水航道,将来的清淤也是大麻烦。选择离岸建设双堤环抱式港池,直接把港池门口(泊位)建到破波带以外大海深处,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航道制约。”

2010年,滨州港被列为全市“一号工程”,防波堤、疏港公路及3万吨级码头建设全面展开。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宣告滨州结束了“临海不见海”的历史。

历史不会忘记,滨州历届领导班子和众多老领导、老同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一次次谋划,一次次争取,用心血和智慧共同铸就了这座大港。历史更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的港口建设者,勇于担当,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用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书写了滨州港建设的光辉历史!

快速发展与开放阶段(2016年至今):2017年,国务院批复滨州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州港正式走向世界。2020年后,滨州港吞吐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突破3665万吨大关,并持续推进5万吨级航道及深水泊位建设。2023年至2024年,滨州港新增液体散货泊位,朝着国家中型港口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最初的500吨级东风港,到如今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港口,并朝着亿吨大港的目标奋力前行,滨州港的建设历程生动展现了滨州从“临海不见海”到“向海图强”的战略转变。

融入海洋强国建设大局: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港口力量”

2019年,滨州港被整合进入山东省港口集团。根据规划,山东将构建以青岛港为核心,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等港口为支撑,与天津、河北、江苏、辽宁港口紧密合作的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山东港口集团货物吞吐总量突破17亿吨,跃居全球首位。作为其中一员,滨州港功不可没。

自2019年8月成立至2023年12月底,山东省港口集团在滨州累计投资10个项目,总投资高达88.26亿元,有力推动了港产城融合发展,满足了企业运输需求,降低了物流成本,构建了地方政府、港口、腹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良好格局,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3年,山东省港口集团在滨州建成投产4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新增码头通过能力924万吨、库区25万立方米、输油管道60.6公里;2024年,又启动11个项目,总投资约116.5亿元,涵盖涉及港口发展的多个领域,全力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滨州紧紧围绕“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战略方针,聚力攻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壮阔征程。港口作为建设品质滨州的重要平台,在滨州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滨州港持续推进扩能升级,充分发挥大项目建设的引领拉动作用,必将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品质滨州提供更多“港口智慧”,贡献更多“港口力量”。

来源:滨州日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