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赵双红
3月13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专场。
据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四级调研员卢明侠介绍,近年来,滨州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系统施策,总氮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滨州市国控重点河流潮河、秦口河较基准年2020年分别改善33.06%、47.97%,列全省第一位,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2025年,滨州市将以近岸海域水质改善为核心,聚焦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的“深水区”问题,以“控源头、强监管、提能力、促长效”为主线,继续深入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专项行动,力争实现13个省控及以上河流断面总氮浓度较2024年改善,2条行政区域内河流较2020年改善的目标,为渤海综合治理和海洋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源头防控,持续开展陆源污染治理。强化“工程治污支撑”,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着力推广“硫自养反硝化”脱氮技术,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管网质量和污水收集效能提升,强化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结合总氮管控现状,落实落细“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对滨州市5条入海河流和3条过境入海河流及其支流开展巡查,对71家重点涉氮直排企业和污水处理厂持续开展加密监测和飞行检查,对出现反弹的断面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坚持过程监控,全力巩固流域治理成效。建立水质预警机制,对30个市控及以上入海河流断面自动在线监测数据日统计、周分析、月通报,发现总氮浓度异常波动及时预警,对总氮浓度高、反弹幅度大的县(市、区)督办约谈,推动问题整改见效。积极运用“水质指纹溯源”技术,精准溯源定位总氮浓度异常点位。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新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达标后的排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建立运营管护长效机制,保障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运营效果。
坚持长效治理,全面构建总氮治理格局。河长湾长协调联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联合巡查,协同推动重难点问题解决。联合海洋、海警、海事等部门开展常态化执法,利用无人机开展海湾全覆盖巡查,加强对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监管。进一步落实县际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总氮削减作为跨区域入海河流补偿协议中的重要指标,发挥财政激励杠杆作用,充分调动治污积极性,促使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合力治污,建立健全“区域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团结治污”的联防联控工作格局。
全市生态环境局系统将以“走在前、开新局”的担当,进一步巩固提升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成效,努力打造“河海安澜、水清岸绿”的生态文明样板,为美丽山东、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滨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