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赵双红
6月4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滨州市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孙轶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科科长刘建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产业科副科长田雪珂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制造强市”“数字强市”战略部署,强化补齐产业链条,开展信息化助企行动,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产业集聚优势增强。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目前形成了以长威电子、金鑫电子等企业为龙头,阳信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中心,十几家厂家为骨干的半导体产业聚集区。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形成了以阳信京阳、瑞阳为核心的电池负极,以无棣万润、金海湾、鑫动能为核心的电池正极,沾化、邹平等电解液、电池封装为产业支撑的覆盖全链条的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收180亿元,同比增长23%。
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底座更加坚实。我市抢抓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推动5G基站,千兆光网覆盖。2022年,我市成功获评国家“双千兆”城市。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1.1万个,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100%,公众用户IPv6终端能力超过50%,实现了5G网络在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全覆盖。
三是应用能力进一步凸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更加深入,应用覆盖了装备制造、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生物医药等多行业门类,截至目前,我市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7家,培育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8个,数字经济“三优两重”项目19个,“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6家,5G行业应用项目94个,数量占全省13%,“晨星工厂”179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聚焦数字赋能,加快培育“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制造强市建设。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近年来围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等主攻方向,我们相继印发实施了《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滨州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滨州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五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发展重点、扶持政策等,市财政列支专项经费,奖励“智改”“数转”项目,形成系统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有效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资金奖补累计超2000万元。
二是开展咨询诊断服务。滨州建立了“滨州工信助企调研平台”,对全市规上企业进行多维度调研,并在全市遴选5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一对一”诊断服务,针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开展“一企一档”跟踪指导服务。打造“工赋滨州”、“工业互联网牵手”服务品牌服务,先后组织“工赋滨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进企业、进园区等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征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320个,组织企业与海尔卡奥斯、华为、浪潮等服务商对接服务20余次,培训活动40余场,培训超2000人次。
三是培育转型标杆。扎实推动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分级分类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制造业赋能应用,打造一批虚拟现实应用场景;积极发挥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强化“产业大脑”在行业领域的的协同创新。截至目前,培育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30个。国科智造的铝行业智慧工厂虚拟现实公共体验中心”项目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惠民绳网、博兴智能厨具、阳信肉牛三家产业大脑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产业大脑”试点。
滨州市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重点思路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集群建设引领产业发展。深化《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实,依托半导体和锂电池材料产业基础优势,开展能源电子聚能工程、软件培优行动,聚力打造锂电材料“名城”和滨版软件“名品”。支持滨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阳信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扩容提质,培植区域优势,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和典型案例,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对正在建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加强建设指导跟踪,积极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等服务,促进尽快投产达效,升规纳统。帮助现有纳统企业壮大规模,形成龙头带动集聚效应,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盘活现有资产存量,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助力产业发展。构建结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服务和激励机制,积极组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题培训,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不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