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赵双红
12月18日,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织召开《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为了规范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进步,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滨州市实际,制定出台了《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2023年8月25日滨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2023年9月27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唐海涛介绍了《条例》出台背景、内容等相关情况。
《条例》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加速转型,促使各类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心理疾病不断凸显,需要相适宜的社会心理服务进行调节和干预。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带来很大影响,导致社会心理问题增多,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婚姻问题、亲子问题、工作挫折、收入减少、失业压力等现实困境也引起了群众心态不安,对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列入了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条例》的有关内容
《条例》共二十六条,从社会稳定溯源治理出发,将人民群众对解决心理问题的新需求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总体布局,结合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现状,进行了科学、系统规划,具有地方特色和推广价值。
《条例》要求,市、县(市、区)应当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线上平台建设,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备条件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线上公益性心理援助平台;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将社会心理服务作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内容,依托网格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宣传;支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关爱;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求市直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综合管理机制,结合主责主业开展对各类群体的针对性心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