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滨州频道>内容详情

“更优”“更美”“更强”“更高”“更足” 滨州市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2023-12-09 11:39:2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杨国永

12月8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专场。据介绍,滨州作为黄河下游的一座城市,素来就有“渤海之滨、黄河之州”的美誉,黄河战略实施以来,滨州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市政协党组成员,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梁中华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滨州市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坚持“系统谋划、全局统筹”,战略的实施体系“更优”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注重总体设计、强化资源统合,构建起了内外上下联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三大体系”。一是协同推进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市纪委监委设立专项监督办公室,为工作推进落实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同时出台《进一步建立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统筹推进机制的意见》,每年定期召开市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不定期召开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议,建立月调度、季通报机制,强化统筹协调。二是规划政策体系。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遵循依据;配套制定了“十四五”实施方案、每年工作要点,构建起了“10年规划+5年方案+1年要点”的规划落实体系;指导编制《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滨州市黄河沿岸国土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确保任务清晰明确、责任层层压实。三是法治保障体系。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滨州市实际制定出台了《滨州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固化完善“生态警长”机制,持续开展“昆仑”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营造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

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城市的生态环境“更美”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美主要体现在绿、清、蓝三个方面。一是“地更绿”。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完成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建设,新建郊野公园7处,林木覆盖率达到了31.8%,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小开河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2.7万公顷、列全省第4位。先后获评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二是“水更清”。持续推进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建设,编制520条河湖“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建成40条394公里“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河湖环境得到历史性改善。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两个清零、一个提标”,2022年全市有7个县区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并通过省级抽检,4座污水处理厂实现出水水质准Ⅳ类提标。深入实施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3.6%,比2019年提高了30.3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断面全部消除V类水体,市控以上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三是“天更蓝”。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3大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由2019年的53微克/立方米改善为2022年的38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9年的56.4%增加到2022年的69%。

坚持“集约高效、安全可靠”,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更强”了。一是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锚定“根治水患、防治干旱”总目标,强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从2019年以来,滨州市累计投资271亿元,清淤疏浚河道620公里,新建水库24座,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16座、水闸30座,滨州市的防洪减灾能力比2019年有了显著提升。2021年黄河滨州段经受了1988年以来最大洪水考验,守住了黄河安澜这一底线。二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贯彻“四水四定”,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滨州市黄河水资源超载区治理实施方案》,出台《滨州市引黄调水管理办法》,全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完成403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整治渠道1865公里,4个灌区荣获“全国节水型灌区”称号,数量列全省第一。实行城镇非居民用水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探索推进水权交易,引导用水大户实施节水改造,严控高耗水行业规模。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先后获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三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编制修订了城市防汛应急预案,每年定期修编河道、水库防汛预案,确保防汛有章可循。组建261名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9支水旱灾害防御队伍和27支城市防汛队伍,备足备齐防汛物资,常态化开展应急防汛演练,确保出现汛情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

坚持“产业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效益“更高”了。近两年,滨州市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坚持精明增长,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优势产业迈向了产业链的“关键环”。2022年,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总营收达到了1.22 万亿元,其中高端铝4778亿元,精细化工2322 亿元,智能纺织1738 亿元,食品加工1846 亿元,畜牧水产1535 亿元,3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重点是做了“减”“控”“增”三篇文章。坚决“压减”转移产能。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累计关停转移地炼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70万吨,焦化产能450万吨,钢铁产能1738万吨,电解铝产能148.8万吨,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滨州贡献。坚决“严控”能耗煤耗。近三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3%,今年上半年再下降12.3%,超时序完成省定任务目标;省对市煤炭消费压减考核连续3年获得满分。坚决“增加”新动能。创新动能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5.8%,连续两年列全省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2%,连续三年列全省第1位,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兴动能持续壮大,“四新”经济占比由2019年的35.5%提高到2022年的38.5%,列全省第2位;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推进,2022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46万千瓦、年发电量81.8亿千瓦时,分别是2019年的3倍和2.67倍,均列全省第6位。统筹布局“制、储、运、加、用”等氢能全产业链,加快建设辐射京津冀的氢能枢纽城市、规模效应明显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城市、示范效果显著的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城市。

坚持“守正创新、兼收并蓄”,滨州的文化魅力“更足”了。一是做强文化旅游品牌。以打造黄河生态、孙子文化、高端制造业工业、红色文化、临海文化五大旅游品牌为重点,积极培育壮大“文旅+”“+文旅”等新业态,加快推进黄河旅游项目、蒲湖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河植物园等项目建设,成功举办千人黄河大合唱、“走进黄河∙运动滨州”全民健身等系列赛事活动,滨州黄河风情带马拉松赛、环滨州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分别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十大”路跑类精品体育赛事、山东省“十大”高端精品体育赛事, 持续擦亮“到滨州必看黄河,看黄河必到滨州”的名片。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胡集书会、滨州剪纸、黄河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保护,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214项,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15名、市级149名。三是开展跨区域文旅合作。成功举办黄河流域景区发展论坛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与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沿黄省区、企业发布《黄河流域景区发展滨州宣言》,合力打造“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成立了“黄河谣”黄河文化旅游带联盟。围绕高标准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探索打破区域、所有制、业态等界限,整合沿黄景区、酒店、餐饮等行业,成立了黄河文化旅游带联盟,一体化推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