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赵双红
8月9日,滨州市召开“大干2023奋勇争先向前•亮进度——发展品质越来越高”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财政局专场。据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江介绍,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从目前情况看,市财政局承担“1+8+1”重点工作任务12项,全部按时序进度推进。
顶压奋进,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努力克服产能转移、重点税源下滑、政策性减收等因素叠加影响,坚持财税协同、部门协作、市县联动,全力保障财税收支实现“双过半”。收入方面,上半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04亿元,增长6.5%,完成年初预算的55.6%,其中税收收入103.24亿元,增长3.7%,完成预算的51.2%。支出方面,严格落实“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实施最严格的支出预警监控,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民生。上半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4.89亿元,增长4.0%,完成预算的53.9%。
服务大局,支持发展加力提效
今年以来,市财政部门始终坚持财政工作政治属性,把部门工作放到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思考定位,持续强化政策集成、资金投入、财金联动力度,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支撑、引导、撬动作用,全力支持发展品质加力提效。
强化政策支撑。支持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落实制造强市建设各项政策措施,加力推进省市“稳中向好、进中提质”6批政策清单落地落实。持续深化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市财政累计滚动投入资金2.05亿元,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授信额度10亿元。发放各类消费券超过1200万元,推动汽车、零售、餐饮、文旅等行业加速回暖。
强化资金引导。今年以来,争取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145.71亿元,为全市重点项目提供了急需资金支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52.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8%。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3年以来落实奖补资金2630万元,惠及中小微企业207家。
强化财金联动。组建市属一级融资担保集团,采取“集团+子(分)公司”模式,构建市县一体化管理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增信、分险、赋能作用,2023年以来新增担保、再担保业务27亿元,同比增长318%。支持科技支行建设,市县两级财政为科技支行授信的扶持企业提供20%贷款贴息。
用情用力,持续保障民生改善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强化资金统筹,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支出进度,为重点民生领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完成188.45亿元,增长1.6%,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0%。
全力保障群众就医入学。2023年以来,滨州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84元提高到89元,累计拨付市级及以上医疗卫生资金8.55亿元。同时,争取中央和省级教育资金4.75亿元,筹集市级教育发展资金3.06亿元,加大教育“强基础、补短板、促公平”保障力度。
全力推进群众安居乐业。统筹资金1.5亿元,支持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安排市级补助资金300万元,推进主城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拨付资金1.51亿元,落实稳就业促创业各项扶持政策,支持新设乡镇公益岗2.36万个。统筹资金1229.5万元,用于市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今年以来,滨州市安排生态文明建设资金4.99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2022年度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兑付工作。全市水污染防治资金预算执行率连续两年达到92%以上,获得省级督查激励财政资金500万元;保障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获得上级财政奖励资金1000万元。
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争取省以上支农资金25.89亿元,博兴县被确定为省级10大现代农业强县,获得省级奖补资金1亿元。践行“四水四定”,筹集资金11.72亿元,支持22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筹集资金3.9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奖励资金600万元。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5.95亿元,惠及农户44.95万户。拨付资金2625.79万元,用于戏曲进乡村、农家书屋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突破,财政治理改革纵深推进
强化数字财政建设。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提档升级,滨州市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市,率先实现预算一体化系统全模块贯通。深化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全市1401家单位实现财政电子票据实时在线,覆盖率达到100%,相关经验做法被全省发文推广。研发推出“惠企利民政策财政一码通”微信小程序,通过对企业和居民标签识别、匹配认证,实现财政政策精准推送。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省级试点,破解预算管理“重投入、轻成本”问题,形成预算编制成本定额标准10个,压减项目预算安排1841万元。扎实用好预算事前绩效评估工具,强化“压、收、改、停”四类结果运用,把牢预算对政策项目的约束作用,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2023年对20个绩效结果较差的项目压减预算3515.94万元。
强化财政资产运作管理。在全省率先开展大型仪器设备租赁配置和盘活共享试点工作,推动资产共享共用。扎实做好市级政府公物仓资产收储和调剂使用工作,累计缴库5275件,金额949.28万元,累计调剂使用3952件次,金额609.57万元。
精准施策,财政风险防控有力
全市财政部门在推进各项财政工作中,始终把防范财政运行风险、严守财经纪律作为底线。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始终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作为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执行县区“三保”运行监测制度,上半年实现“三保”支出115.85亿元,全市未出现“三保”风险。
持续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强化专项债券资金绩效评价管理,规范高效使用新增政府专项债券,完善城投公司举债融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
全力推动财会监督扩围增效。充分发挥财会监督在防范财政风险、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政权力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财会监督纳入全市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常态化开展规范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连续5年实现对市直单位检查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