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杨国永
3月21日,滨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干2023,奋勇争先向前”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市委编办专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王凤波,市委编办副主任、三级调研员伊利就2023年“亮目标”工作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持续推动各类编制资源均衡高效配置
机构编制是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是先进生产力。市委、市政府对机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针对滨州市机构编制结构不优、配置不均、存量不活、效益不高等问题,创新实施了市直行政编制、县市区事业机构编制、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有效推动了机构编制资源跨部门、跨县域、跨层级合理配置,效果很好。
一是统筹市级行政编制。长期以来,滨州市行政编制总量偏少,统筹前的市级可用行政编制已近个位数,服务重大战略、新增职责只能在内设科室挂牌;部分单位编制数与承担的任务不匹配,单位之间差异大。为此,我市从2022年4月起,创新构建了市直行政单位与全省同行比对、与履职成效和职能增减匹配的行政编制调配机制。主要做法是,根据市直各单位行政编制占比与全省16市同类单位行政编制占比相比较、承担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任务数量、绩效考核等次3个因素,综合测算编制调控数额。收回的编制放入市级行政编制“周转池”。对于市直部门单位新增职能和长期性任务,由市委编委一事一议及时研究增编。同时规定市级行政编制调控每3年一个周期,使之制度化。此次统筹,共可收回16个市直单位行政编制121名;涉改行政内设机构由164个减至133个,精简19%。经市委编委研究,已为重点领域增编21项,核增行政编制83名。
二是统筹县市区事业机构编制。由于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各县市区事业机构编制多寡不均。为此,我们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综合考虑县域GDP、财政收入、常住人口数、城区面积、主城区中心城市、原编制数量、原科级机构数等因素,统筹调配县市区事业机构和编制,共为经济发展快、人口流入多、供需矛盾突出的县市区增配机构限额49个,增加事业编制1161名,相应减少超额的县事业机构限额和编制,实现了县域间事业机构编制配置平衡。同时规定县市区事业机构编制调控每5年一个周期,与经济社会五年规划基本同步,形成制度。
三是统筹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多年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长期固化,缺乏动态调控机制;县域之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多寡不均,严重失衡。为此,我们于2021年起,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统筹调控,建立起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随适龄人口出生及流动调控机制和县域之间平衡调控机制,做到单列管理、总量适配、优先保障。根据“十四五”预计生源增幅高峰期的公办中小学在校生数,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核定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0482名。为在校生激增的县区增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888名,并将其他县超编1668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纳入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周转编制专户。同时规定每5年一个大周期、每年一个小周期并提前一年保障,依据适龄人口和流动人口入学预测,按“师生比”足额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下一步,市委编办将不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制度创新,探索实施市级事业编制统筹、以县市区为单位乡镇街道编制资源统筹,持续推动各类编制资源均衡高效配置,不断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建立“1+8+1”重点工作履职监管考评机制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滨州市每年都将全市中心任务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1+8+1”重点工作部署,市委编办配合督考联动,正在建立“1+8+1”重点工作履职监管考评机制。一是对照“1+8+1”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将各责任部门承担的任务事项细化为“履职清单”“边界清单”“评价清单”,纳入主责主业履职监管考评范围,完善监管考评体系。二是制定《关于建立市委“1+8+1”重点工作履职监管考评机制的实施方案》,对接“八大品质”提升工作推进专班和成就企业家梦想办公室,成立9个履职监管考评组,按照督考联动整体安排,发挥市委编办履职监管考评职责,每月对相关部门单位和县市区履职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区分优劣,向市委报告,纳入年度考核,发挥机制保障作用。三是通过群众评服务、部门评配合、县区评作为等方式,开展部门单位“1+8+1”重点工作履职成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指标。四是将考评结果与绩效考核、干部考核、优化资源配置挂钩。
服务部门县区,做到有求必应
针对当前部分领域存在的部门单位内设机构职能设置不精准、为企为民协同服务运行不畅、主管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之间运行不顺等问题,我们主动作为,在市级层面,与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在市级党政群机关和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了“两优一促”行动,“两优”是优化单位内设机构设置、优化部门审批监管流程,“一促”是促进效能提升。目前,我们正在系统收集部门单位提出的自身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在不增加编制数及内设机构数的前提下,与市政府办公室按照职责分工深入分析、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形成整改优化意见,切实为部门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力求把服务做到最好。同时,在县乡层面,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乡镇(街道)灵活设置工作机构、统筹使用人员编制,切实为基层添活力、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