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滨州频道>内容详情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挺起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的脊梁

2022-11-04 15:21:2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杨国永

 

11月4日上午,滨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在滨州 知滨州 爱滨州 建滨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发展成就。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振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中,滨州坚定不移“优存量、扩增量、稳变量”,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更加完整,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工业经济挺起了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的脊梁。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规模效益不断发展壮大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抗风险、补短板,抓运行、稳增长,全市工业经济实现稳步提升,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潜力,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

规模总量持续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在全省位次大幅跃升,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90亿元,位居全省第3位,仅列青岛、潍坊之后,比2012年增长48.2%,前移了6个位次。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8179.1亿元,比2012年增长42.9%。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3%。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608.86亿元,增长124.24%,总量列全省第1位,增速列全省第2位,总量比2012年(273.85亿元)增长104.8%,在全省前移了12个位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全省比重为11.6%,比2012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35家,比2012年底(915)净增620家,年均净增62家。其中,全市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04家,比2012年增加159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8家,比2012年增加88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7家,比2012年增加9家。目前,全市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企业500强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7家、山东民营企业100强9家、山东民营企业行业领军10强5家、山东民营企业创新100强8家、山东民营企业创新潜力100强4家、山东民营企业吸纳就业100强6家。其中,魏桥创业集团蝉联山东民营企业榜首,并位居世界500强第199位。

转型升级成果显著 “工业立市、实业强市”全面起势

滨州工业逐步由注重速度转入更注重质量效益的新阶段。全市上下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滨州由纺织、化工、食品、装备制造四大支柱行业培育出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十强产业体系,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取得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巨大突破。

技改升级不断提速,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不断优化投资方向,技改升级成为传统产业“转型蝶变”的主要动力。十年间,滚动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改项目3000个,累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9.7%,列全省第2位;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9.3%,列全省第4位;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4%,列全省第1位。

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滨州工业初步改变了大而不强、层次偏低的结构面貌,世界高端铝业基地、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纺织服装家纺产业基地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高端铝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铝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山东省重点支柱产业集群”,邹平高端铝材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依托现有7个省级化工园区和9个重点监控点,加快推动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智能纺织产业持续向高端纺织家纺转型,先后被授予“共建世界级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先行区”“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超千亿产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等称号。

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全市现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处,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27家,纳入工信部运行监测的软件企业244家,涌现出一批如长威电子、金鑫电子等电子制造企业,华拓网络、远洋科技等软件类企业。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110余家,已成为涵盖轻量化汽车及零部件、风电及高端能源、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石油及海洋工程等多个门类的综合装备制造行业,6家企业产品在行业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正在积极打造新能源产业千亿级集群。活塞产品连续36年保持行业领军地位,赤藓糖醇、膳食纤维、极紫外光刻胶等产品全国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自201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填报以来,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持续增加,2021年,全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0家,比2014年增加8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1%,比2014年提高5.3个百分点。

发展创新力不断提升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滨州市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稳步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先进制造业强市转变。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累计有1313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2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目前,全市共拥有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2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57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1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单项冠军企业4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9家、准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27家、隐形冠军企业1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39家、准独角兽培育企业6家、瞪羚企业36家、隐形冠军企业3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

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滨州市针对产品、装备、生产线、车间、工厂、园区,加快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累计培育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园区1家,省市工业互联网平台41个。目前全市有2个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揭榜单位),3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7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适度超前加快5G建设,累计开通5G基站9657个。加快内外网升级改造,组织开展信号摸排优化提升行动,优化提升过覆盖、弱覆盖271处。

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加快,科学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全市规划发展33个园区,其中特色产业园区23个,培育出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特色鲜明、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邹平市成功入选山东省工业强县,博兴商用智能厨房设备、惠民绳网、无棣智能电气装备特色产业集群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其中,“中国厨都”博兴商用厨具产业集群市场份额占国内40%、省内90%;惠民化纤绳网生产及加工户达7000余户,占国内市场份额80%、省内90%。

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滨州加入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全市现有2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其中18家绿色工厂,4家绿色设计产品,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涌现出魏桥创业、京博石化、华纺股份、香驰控股等一大批绿色循环发展标杆企业,高端铝、高端化工、纺织家纺服装等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愉悦家纺智能化改造与互联网纺织平台项目入选国家2022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方向)项目;魏桥创业入选全国电解铝行业能效领跑者,滨化股份入选烧碱行业能效领跑者;鲁北企业集团被评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全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下一步,滨州将加快实施《滨州市“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以更大力度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转调优化重点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协同联动,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