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杨国永
11月3日上午,滨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在滨州 知滨州 爱滨州 建滨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科技工作发展成就。据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东芳介绍,滨州市将按照产教融合、实业创新的思路,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夯实创新基础、激发创新动能、助力产业升级。
做强“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两个关键
从研发平台、研发项目、科技人才、科创企业培育进行全链条支持,建立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在全省实现了从2018年第9位、2019年第3位到2020年第1位的“三级跳”。2021年滨州市研发投入强度增至3.49%,较2018年增长1.16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5个和1.15个百分点。同时,加大创新生态构筑、服务升级和资源整合力度,组织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科技人员和团队深入企业,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高全社会“创新浓度”,近年来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
下一步,滨州市将重点推进山东滨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以管理体制机制、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为突破点,集聚省内外高校科技资源,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力争到2023基本建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为主功能的开放式大学科技园。
做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途径
滨州市坚持需求导向,深耕“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格局,探索学科与产业互动新模式,以创新联合体形式实现通融创新:一是围绕生态纺织、高端铝、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需求,开展自下而上式技术攻关。组建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以“事业”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吸引45家涉铝企业组团形成“规模效应、集约效应”,缺什么建什么、需要什么引进什么,解决单个企业做不了、不愿做、做了不合算的问题。二是着眼于未来产业布局,建立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向上支持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向下赋能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展自上而下式创新,目前已启动56个科研项目,配套的科研实验平台28个,总投资额共计约8.1亿元,涉及仿生技术、网络巡飞、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其中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已成功实现试生产,突破我国高端光刻胶“卡脖子”难题。
下一步,滨州市将进一步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新储备100项重大科技项目,高质量实施一批具备引领性强、集成度高的“补链”“延链”研发项目,推动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化创新。
做好“主体培育”与“平台塑成”两个载体
滨州着眼于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度和创新主体活跃度,实施两个行动: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构建“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五级梯度培育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由2018年的134家、124家增长至2021年的736家、392家,均实现大幅度倍增。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升级行动。近年来,滨州市先后获批立项山东省重质油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铝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同时,积极探索研发机构运行模式创新,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8家,其中14家已同步备案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涵盖铝产业、化工、纺织、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驱动效益明显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滨州市将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容提质。制定《滨州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按照高能级平台、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功能,加快重塑科创平台建设体系,体系化布局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