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实验室做科研几乎是山东海逸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钰日常生活的全部;一心想要“不一样活法”的他,2016年回到家乡滨州创业。经过无数次试验,他和同事成功突破了赤泥资源化利用产业化道路上的障碍。在政府全流程“帮办、代办”和全周期“政策直达”政策帮助下,程钰获得国家级领军人才称号,企业投资近亿元的厂区拔地而起,国内最先进的微生物培育驯化中试线也在建设中。
从公司成立时,除了博士学位证书和一张专利证书外几乎一无所有,到取得包括3项发明专利在内的20多项专利,主持编写了行业内的系列标准,成长为一家潜力无限的高新技术企业,程钰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正是这片生机勃勃的沃土给他的创业之路插上腾飞的翅膀。
人才聚,则城市兴。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培育壮大新业态,关键是人才。滨州市一致认为: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突围,必须用高品质人才环境来拴心留人,做到政策最优、机制最活、服务最暖、氛围最好。从连续举办滨州人才节、“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到创新实施“三进三创”工程、重大技术项目“揭榜挂帅”机制……近年来,滨州市坚持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
如今,像程钰这样在滨州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越来越多,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高端专家430余名,本科以上大学生4万余名,其中硕博士4700余名,实现了“人才净流出”到“人才净流入”的根本转变。各类人才在滨州找到诗和远方,尽情释放创新智慧、创业激情,共同书写滨州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滨州更出彩的华丽新篇章。
政策最优——就业补贴等走在全省前列
吸引人才要靠真心实意。人才政策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爱才诚意和求贤之心。
滨州连续5年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先后出台50多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及配套实施细则,覆盖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等各层次,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形成覆盖广泛、层级清晰、保障有力的“引育留用评”政策体系。在就业补贴、人才评价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例如,对到企业就业或来我市创业的青年人才,全日制博士、硕士、大学本科生,每月最高补助分别为7500元、3000元、1500元;在滨州购房的,再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5万元购房补助……2018年以来,滨州市累计兑现各类人才、用人单位、平台载体奖励3.1亿元。
机制最活——把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
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对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评价标准最具发言权。滨州向用人主体授权,把选人用才的“指挥棒”交到企业手中,相关部门仅设置评价原则性要求,不参与具体评价工作,实现“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
山东万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张春雷是公司一线冷轧工程师,只有高中学历,但爱好钻研、技艺精湛,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通过人才分类自主评价,他成功入选“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市级人才工程。滨化集团作为全市首家“特级技师”(相当于正高级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单位,通过人才自主评价,3人取得特级技师资格,28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进一步畅通了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目前,通过在全市100余家规模大、人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开展试点,共评价出市级人才77名,其中经营管理类46名、专业技术类19名、高技能类12名,进一步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服务最暖——建立让人才舒服的服务体系
拴心留人,既要成就事业,也要让人才安心生活。
滨州建立“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工作机制,畅通高层次人才意见“直通车”渠道,完善人才关心关注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健等11个方面措施,建设万套人才公寓,构建起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
如今,“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主城区全布局,向人才敞开供应,通过线上服务平台,“线上看房、线上申请、线上审批”,1个工作日内即可入住;建立“智慧人才”服务体系,开发渤海英才电子服务卡,手机扫码即可享受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24项服务,一键直达,一网通办。
氛围最好——以最高礼遇向人才致敬
以城市之名向人才致敬,这是滨州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2020年,滨州市委、市政府设立“滨州人才节”,作为人才专属节日,以城市之名礼敬人才。邀请海内外优秀人才选择滨州、扎根滨州、兴业滨州、爱上滨州,与滨州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
不仅如此。滨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亲自研究顶层设计、部署主攻方向、亲自推动实施;建立市级领导“1+5+N”帮包机制,帮助解决关键问题;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27个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成员,每年围绕单位人才工作职责确定一项“人才工作项目”,县(市、区)委书记围绕重大人才政策、重点人才项目、重要平台载体等,确定“书记人才项目”;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实行项目清单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全面发力、全线出击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人才链、产业链“双链融合”,滨州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人才引进了,留下了,还要待得住。
“一个能拴心留才的城市,一定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生态。”市委书记宋永祥要求坚持党管人才、人才优先、顶格保障,努力让滨州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滨州更出彩。
党管人才,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部署要求,健全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
人才优先,就是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人才,在岗位安排上“扬长避短”,在队伍配备上“扬长补短”,在人才激励上“扬长容短”,营造鼓励人才大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学术环境、科研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顶格保障,就是各部门单要切实抓好人才工作,建好用好滨州人才之家,为各类人才提供好“家”服务,全力支持企事业单位招才引智,多搭建“创新创业大赛”“人才直通车”这样的引才平台,吸引更多人才选择滨州、逐梦滨州、圆梦滨州!
投桃报李,人才广泛集聚让滨州科创品质持续增强:
在董事长、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窦霆的带领下,山东永正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7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赤泥激发道路基层胶凝材料设计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40项重大需求项目之一,通过核心技术的转化应用,2021年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约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处理工业固废70万吨。
智能纺织是滨州按照“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全国纺织面料设计最高奖“金柯桥”奖首位获得者、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吕治家近几年主导或参与了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20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依托这些项目产出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成果,解决了一部分行业共性问题,更好地调动了全产业链研发资源,促进企业和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
数据显示,上半年,滨州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向新向强,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4%,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1.4%。“四新”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2%、93.4%……各类人才正走向干事创业的舞台中央,凝聚起强大发展势能,为推动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集聚源源动力。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