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王树强 杜喜盈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好地用广博的书画艺术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呈现黄河三角洲大地上的新气象,新生活,新面貌,新变化;用瑰丽的笔墨语言歌颂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和书写黄河下游人民的美好蓝图和画卷。8月5日上午,由山东商报滨州·东营记者站、速豹新闻网滨州·东营频道共同举办,山东省盛世风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黄河潮 翰墨情”首届滨州·东营两地书画名家美术精品邀请展暨黄河文化美术创作研讨会于在滨州贵苑大酒店启幕。启幕仪式后,来自滨州、东营两地的书画名家以及嘉宾朋友就黄河文化与美术创作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赵先闻,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黄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赵先闻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朱文秋,滨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马广才,滨州市文联副主席宋淑芳,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副总编辑马宏观,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赵新波,山东商报记者站管理中心主任于大龙,石建勋美术馆副馆长、湿地画派研究院副秘书长崔德强,山东商报滨州记者站站长赵焱,速豹新闻网滨州频道总监刘晓燕,湿地画派研究院研究员李青云、张有学、王雯雯、张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研讨会。
石建勋、李玉泉、王锡强、张家会、张家敏、王庆涛、季宏伟、徐能凯、王培忠、赵先闻先后做了精彩的发言。大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创作心得,紧紧围绕黄河文化美术作品的内涵及时代精神、黄河文化美术创作的特征及方向、画家参展作品的创作源泉、怎样用艺术形式讲好黄河故事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赵先闻作为学术主持,对黄河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美术创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滨州、东营两地的文化交流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期待。他的发言既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又不乏幽默与启发。
研讨会上,赵先闻结合自己黄河题材的美术创作,通过以石建勋为首的黄河湿地画派的发展经历,以及滨州美协在李玉泉主席的带领下从寻找美术符号开始的黄河题材的的写生工作,表达和论述了自己对黄河题材下美术创作与发展的看法。
赵先闻说,黄河文化的研究,具有非重要常的现实意义。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造就了中国的历史,黄河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追求的艺术课题。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主要是让人“看”到的,而很多文化是“看”不到的。在“看”这个范畴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并非所有能看到的就属于文化。所以能进入本次作品展的,都具有了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什么样的作品能够代表黄河,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石建勋是湿地画派的领头人,湿地画派是黄河题材创作的实践者。石建勋说,赵先闻老师是我们山东乃全国著名的画家,应该说是他开启了对黄河文化研究的先河,早在70年代我就看到过赵老师的很多作品,对他非常敬佩。讨论会上,石建勋历历在目地回顾了滨州、东营亲如一家的往事、故事,通过详尽细致的情景叙述,介绍了黄河口湿地画派从建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真切地表达了对滨州、东营共同探讨、发展黄河文化的信心和愿望。石建勋说,滨州、东营原来就是一家人,我们现在更应该团结起来,大家齐心协力打造我们的黄河文化。艺术无国界,地域就更不是什么界限。接下来我们借着这次展览和研讨会的东风,我们两地的艺术家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我们的艺术生活和创作当中,进一步挖掘黄河湿地文化,表现深层次的艺术作品,力争打造黄河文化的高地。
石建勋极高地评价了这次活动。他说,这次活动整个过程主题比较突出,内容也比较贴切。研讨会的召开,对两地艺术家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以及黄河的历史故事、历史题材等这种深层次文化方面要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滨州市美协主席李玉泉回顾了参与与黄河口湿地画派活动、两地的文化交流之后,从自身经历和滨州美术的发展讲起,描述了滨州市为响应号召组织的相关绘画艺术活动。
李玉泉说,滨州市组织过不少和黄河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像不久前的黄河千里行—滨州艺术家采风汇报作品展。我们是组织了多名滨州市知名画家与摄影家深入黄河沿线,在小浪底风景区、壶口瀑布、陕西乾坤湾、太极湾、党家村、碛口古镇、李家山等地进行写生采风。我们想通过这些活动让观众感受到黄河及沿岸的新变化,体味最生动的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李玉泉认为,如何让当代绘画和几千年来黄河的文明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黄河文化思想性和历史性能赋予作品更宏大的意义,但是怎么画好这个主题的画,怎么让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给后人留下属于黄河的精神财富,两地美术家们都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他指出,思想观念的更新,对于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艺术家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需要一直更新自己才能跟得上时代。
研讨会上,山东省美协理事、东营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锡强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结合东营市黄河文化的发展现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并表示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在美术创作上更上一个台阶。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滨州市美术家协会美协常务副主席张家会看来,黄河艺术创作是一个永恒的艺术主题,生活在这样一个黄河与海洋交汇的地方,多方面的文化和艺术也在此汇聚交融,铸造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文化。
张家会认为,艺术创作分为以下几点:由什么人创作,选择什么题材进行创作,运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创作。其中对画家来说,怎样利用好自己的绘画语言画好一幅画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指出,滨州市也在逐渐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作为黄河流经的一方土地,黄河也是本地重要的艺术文化课题。
张家会说,现在都提倡寻找美术符号,黄河文化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重点。大家可以多挖掘本地黄河的历史人文底蕴,表现两地的人文风貌和黄河乡土民情,从不同角度反映属于两地的黄河历史文化,组织更大更精的展览,展现出属于我们滨州、东营两地画家的艺术风采和责任担当。
张家敏十分看重黄河文化精神层面的描摹。他认为用艺术阐述精神是最直击灵魂的表达。一提起黄河,他总是会回想起站在老家的土地上,喝着黄河水,向着远处眺望的心情。黄河留给他的印象,除了乡土的气息,还有澎湃的气势。特别是在看过本次活动的一些作品后,他觉得有很多作品都契合了他心目中的黄河意象。“文化可以说是很多方面的参照物。”张家敏感慨道。他想起在“黄河千里行”采风过程中,看过了黄河沿途的很多风景,他觉得其他地区的黄河沿岸风光与滨州黄河河段有许多不同。“如何展现出这些不同,也是我们应该仔细思索的内容。”张家敏十分盼望两地能多加联系,互相学习交流,这样对于解决很多问题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营市美协副主席王庆涛认为,黄河文化的发展既是国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又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用书画艺术弘扬黄河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我们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多出力作,多出精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滨州学院副教授季宏伟在发言中,充满了感情,饱含着热情,散文行章式的语言表达,令在座的朋友深受震撼。
季宏伟说,东营、滨州是两个地市,其实我们就是一家人。东营、滨州两兄弟联手发展,我们同饮黄河水,本是一家人。我们同是黄河的儿女,也同是黄河三角洲的儿女,我们对这片土地有共同的美的意识、美的表达,也有共同的想表达这个生育、养育我们的这片热土的一种担当。
我们的黄河三角洲实在是太美了,谈到美的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第一就是他的风俗人情的人文历史美,人文故事美;第二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美;第三是黄河入海的地域生态美;第四是广大劳动人民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美。
我们画家们经常被题材所困惑,画什么好呢?我们在里边找出一个点或者说找出一条线,或者说找到一个面,就足足够我们画一辈子的。我们的黄河三角洲,我们的家园里面洋溢着许多美的东西,他们很难压抑住我们艺术家们用饱满的热情去表达的那种冲动。
在这次会上,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表现家乡美的同道朋友;我们也找到了下一步继续创作的创作动力。以此为契机,我们将继续行走在广茂的黄河三角洲的大地上,继续寻找着这方热土的地方名物、美术符号,用我们饱满的手中的笔、手中的颜色去歌颂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人民和土地。
研讨会上,山东省美协会员、湿地画派副院长兼秘书长徐能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培忠等也就研讨会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研讨会最后,赵先闻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赵先闻说,本次研讨,非常成功。通过大家的研讨和交流,取得了很多艺术成果,也达成了很多共识。归纳了一下,更重要的还是这三点:
第一,我们加强了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还要继续。
第二,我们还要理解黄河文化和黄河绘画的关系。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选项,可以说黄河绘画包含了黄河文化的一部分,二者并不完全相融。
第三,就是选什么,画什么,怎么画。黄河有黄河的美,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个微小的点,就能画出一幅很好的画。还有要以自己适合的绘画笔触来展现黄河的美。题材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绘画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看我们自己如何把握。这次展览中就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绘画特点,一定要在描绘黄河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特点,防止雷同和跟随,这样才有更多的创新价值。
东营和滨州同处一片天,同居一片地,同处一条河,只要地球不倒转,我们永远是一家。我们要加强两地的合作,我们也成功得到了多方支持,为两地黄河文化的发展尽责尽力。
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的召开非常成功,接下来滨州、东营两地书画艺术家还需要不断进行交流,对黄河文化有一个更新、更深入的认识研究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