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沾化区是著名的冬枣之乡,同时也盛产枣木。通常枣木作为木材的可利用程度不高,但在沾化区下洼镇,这不起眼的枣木经过雕刻艺人丁国勇的巧手打造后,摇身一变成为身价倍增的精美工艺品。
7月6日,“百年非遗看滨州”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沾化区,采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沾化枣木雕刻第五代传承人丁国勇,探寻枣木从废弃柴木到艺术品的华丽嬗变。
在沾化区国勇枣木文化馆记者看到,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文化馆,形态各样沾化枣木雕刻产品琳琅满目,大到家具、花架、人物雕塑、枣如意摆件,小到长寿枣、如意茶则、手把件等各类工艺礼品一应俱全。沾化枣木雕刻造型简洁明快,稳重大气,做工严谨细致,古朴方正,师法自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在文化馆内,丁国勇现场一边进行着枣木雕刻制作展示,一边向记者介绍枣木雕刻的小常识。“枣树的生长周期非常长,碗口粗的树干就要长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我用料是选取枣木芯,就更难得了。”说起枣木雕刻,丁国勇如数家珍。据了解,枣木雕刻工艺流程包括遴(选料)、净(刀斧去除根丫)、汲(水泡)、煮(蒸煮去胶)、阴(自然风干)、烘(加温干燥)、样(画影图型)、制(制作过程)、修(修饰)、磨(打磨)、光(抛光)、漆(上漆打蜡)等多道工序。无论是用料的粗细、尺度,线脚的方圆、曲直,还是雕刻的纹理、花色、人物的表述都是直接显示雕刻手艺的关键所在,也是枣木至关重要的内容。在表面涂饰上,以鬃漆工艺为主,采用清漆涂层,使家具、雕刻木质的天然纹理更加透彻,呈现出“枣木棍子自来色”的原始风采。
丁国勇是枣木雕刻的第五代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家具、雕刻制作工艺,自1994年底退伍回沾化后,一直从事沾化枣木、桃木工艺制作。“一开始的作品以原生态为主,多是根据枣木的造型,创作花架、花鸟虫鱼等摆件。当时制作工具少,创作一件作品少则三五天,多则十余天。然后拿到古玩市场销售。”丁国勇说,也是从那时起他看到了枣木的价值。
据丁国勇介绍,现在枣木雕刻的制作,马扎、笔筒、镇纸等实用性强,面积相对小一些的作品广受欢迎,而这些作品价格多集中在50到100元左右。结合当地独有的枣木资源,让他看到了枣木雕刻广阔的市场前景。“沾化枣木雕刻产业是乡村振兴具有非常潜力的待开发产业项目。沾化冬枣原产地下洼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枣木资源,可以进行沾化冬枣长寿木雕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振兴。”丁国勇说。
2014年,丁国勇创办了沾化水润天成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5年注册成功商标“泰山奶奶娘家人”、“水润天成”两个商标,并且成立了“泰山奶奶娘家人”手工坊。在制作家具、工艺品雕刻的过程中,注重将枣木优美的色泽和纹理展现出来,并赋予其文化内涵,使其得到艺术化的升华,丁国勇以匠心赋予倒下的枣树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