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者智城”人才发展体系
赋能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
——滨州市人才工作综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滨州市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智者智城”人才发展体系,实现了“人才净流出”到“人才净流入”的根本转变。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高端专家350余名,本科以上大学生3.5万余名,其中硕博士4300余名,人才智力势能正不断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汇聚起磅礴动力。
坚持党管人才,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亲自研究顶层设计、部署主攻方向、亲自推动实施。同时,7个县(市、区)也升格为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19个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成员,每年围绕单位人才工作职责确定一项“人才工作项目”,重点打造、推动落实。县(市、区)委书记围绕重大人才政策、重点人才项目、重要平台载体等,确定“书记人才项目”,领衔突破、创新攻坚,吹响“书记抓人才”的集结号,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持续完善。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实行项目清单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任务分工、县市区“书记人才项目”台账,将工作细化到项目、固化到账面、量化到数字,定期调度进展,半年现场观摩,年底述职评议,拧紧齐抓共管“机制链”,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全面发力、全线出击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坚持引育并举,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打造引才品牌矩阵。连续三年实施“硕博优选计划”,发出滨州“求贤令”,采取免笔试、直接面试方式招聘硕博士,市县912个岗位虚位求贤,870名优秀硕博士筑梦滨州。连续三年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以赛引才、以赛聚才,50余个创业项目落地滨州,赛区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链接起全球智慧资源。创新重大技术项目“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球发布企业核心技术需求66项,吸引一批海内外专家为滨州贡献智慧,29个项目成功揭榜,揭榜金额1725万元。2021年3月,有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分十条线路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20余所重点高校招聘,拉开校园引才大幕。已连续三年开展“选择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招聘活动,每年100余场的规模频次,让滨州引才号角吹遍大江南北。实施“智者智城·百企引智”示范引领行动,组织“十强”产业骨干企业,从海内外高校院所引进43名高层次人才挂任企业“科技副总”,93家企业与145个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设立北京、上海2家人才联络服务站,在20余个重点城市点状布局32处引才工作站、136处青鸟驿站,形成了一张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引才网络,聚天下英才为滨州用之。
建设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实施“渤海英才”工程,每年评选“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渤海英才·N十佳”优秀人才。实施十万技能人才梯次培育行动,选育渤海工匠、首席技师、技术能手,认定高级技师、技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加速形成技能人才梯次培育体系,打造全方位人才培育链条,人才队伍实现了量质并举。
坚持创新引领,催生转型发展新动能
平台就是舞台。科创平台是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的重要舞台。
滨州以建设“五院十校N基地”为重点,全力打造科创平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一年建成投用,研发、人力资源、技术交易等八大中心相继启用,近200家企业和机构签约入驻,其中不乏中关村跨界联盟、中国环境科学院等行业重量级机构,也有上海埃森、京博控股集团等优秀企业,研究院已经成为区域科创标志性平台。魏桥国科研究院快速推进,超高精细光刻胶等“中科系”国字号研发成果批量转化落地。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企业耦合联动,迸发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效应。一方面,80%的园区企业职工都是本地大学生,本地人才留下了;另一方面,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滨州籍人才的“回流”。
人才的广泛集聚让滨州科创品质持续增强。目前,全市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平台载体达32家,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创(人才)平台35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逐年提升,达到3.36%,列全省第1位。
坚持改革赋能,激荡人才发展新活力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激活人才内生活力的关键一招,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全盘活。
政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连续5年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累计出台50多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及配套实施细则,覆盖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等各层次,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涵盖实训、就业、创业、生活、购房各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磁场”。市级人才建设资金投入保持五连增,2018年以来累计兑现各类人才、用人单位、平台载体奖励2.2亿元,人才、用人单位享受到了最大政策红利。
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破除“四唯”倾向,建立健全以实绩、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动383家企业自主评价1.5万余名技能人才。制定出台《企业人才分类自主评价办法》,进一步下放市级人才评价权,金银铜狮奖企业率先“吃螃蟹”,试点开展自主评价,46名经营管理类人才、19名专业技术人才、12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山东万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张春雷,是公司一线冷轧工程师,只有高中学历,但爱好钻研、技艺精湛的他,却可以熟练操作价值数千万元的高精度轧机设备,厚料的轧制速度和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通过企业人才分类自主评价,他凭业绩、论贡献,成功入选“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市级人才工程。他直言:“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工作更有奔头了。”
魏桥创业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自2016年起就在内部组织技能等级评价,已评价各级技能人才2793名。2021年,通过试点自主评价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更加有效激发起企业的引才用才活力。一年间,魏桥创业集团取得上百项专利,开发各类新产品3591个,展现了以人才优势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利好。
坚持“让人才舒服”的理念,构建人才发展新生态
人才的成长依赖于环境,人才的竞争取决于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诚心关爱得人才更得人心。始终坚持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工作机制,畅通高层次人才意见“直通车”渠道,每年集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各类人才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
打造集成、便捷、高效的服务模式和宜居、宜业、宜成长的发展生态,努力让人才舒心、安心。办好办实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家属安置等关键小事,2020年以来,已有100余名人才享受到贴心服务,解除了后顾无忧。建立“智慧人才”服务体系,开发渤海英才电子服务卡,手机扫码即可享受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24项服务,一键直达,一网通办。通过“政策找人、无形认证、免申即享”机制,政策兑现流程进一步优化,现已实现“零申报”“零跑腿”“即时享受”。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万套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主城区全布局,餐厅、超市、咖啡吧、书吧、健身房、青鸟驿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以“现货”方式向人才敞开供应,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还可享受到第一年免费的优惠政策。架起云服务,通过全链条的线上服务平台,“线上看房、线上申请、线上审批”,1个工作日内即可入住。清华大学毕业生侯沁莲一到滨州就住进了人才公寓。“看到齐全的生活设施,一下子就有久违的家的感觉,那一刻我知道选对了!下班后可以享受同大城市一样的高品质生活,健身房、KTV、咖啡吧、棋牌室、篮球场,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的身影。”这就是侯沁莲的真实感受。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滨州在省内首创“人才节”,作为人才专属节日,以城市最高礼遇、最大诚意向人才致敬。已连续举办两届,共开展190余场活动,10000余人参与,展现了“人人都是人才”的爱才诚意,涵养了“崇尚人才至上”的容才雅量,练就了“共建共享共成长”的用才胆识,开出了“爱滨才会赢”的聚才良方。滨州正以一流优越的服务生态,让广大人才感受到“滨州温度”。
回望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图谱,人才工作演绎出精彩纷呈的画面,随着一项项人才工作举措的推进,一串串“旋律”的奏响,重才、引才、聚才、爱才的城市形象不断刷新,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人才与经济社会正同步发展、同频共振,“智者智城”人才发展体系逐步呈现。这是全市上下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的结果,也是广大人才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生动写照,滨州正成为各类人才心向往之的幸福栖所。
开启新征程,不负新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滨州将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进一步增强创新力、寻求新突破,重点抓好人才引育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智城”处处有人才、人才处处有机遇,奏响新时代人才工作铿锵乐章。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