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滨州频道>内容详情

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的专业术语、专门名称

2022-02-19 09:29:5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双型”城市建设

2020年7月31日,滨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提出以建设“双型”城市为切入点,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实业振兴发展、科教创新发展,探索相互衔接、融合贯通、协同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为推动富强滨州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近两年来,滨州市深入推进“双型”城市建设,通过产教融合“聚智”、实业创新“聚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取得了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实业转型提升“新层级”、企业创新释放“新活力”的明显成效。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成投用,魏桥国科研究院、滨州理工大学加速建设,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成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指用于内部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研发)活动的实际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其中,研发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存量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指用于内部开展研发活动的实际支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放在核心位置,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综合布局施策,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兴起,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更加稳固,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了从2018年的2.33%(全省第9位)到2019年的2.59%(全省第3位),再到2020年的3.36%(全省第1位)的“三级跳”。科创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日渐显现。

综合创新水平指数

区域创新能力通常采用创新资源、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指标评价值被称为“指数”。2021年2月22日,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发布《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报告》显示,2019年,滨州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1.25%,较上年提高14.89%,全省位次由2018年的第13位上升至第9位。其中,创新绩效指数为65.87%,创新环境指数为101.46%,分别较上年提高24.49个百分点、29.19个百分点。在2020年度、2021年度省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滨州市科技领域指标居全省16市第一位。

规上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五年来,全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动力从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49家规上企业)同比增长9.3%,列全省第12位,五年平均增速3.8%,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090.3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43家,比2017年增加16家。

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轻量化铝)

2022年1月25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公示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本批次全国共33家,全省仅2家,滨州市轻量化铝新材料成功入围。这是滨州市铝产业继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后又一个“国字号”荣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出的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集聚集群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促进国家重点产业和重大工程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轮”。

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20年10月,邹平高端铝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全国11家之一、山东唯一一家,也是唯一以铝业为主导的基地。近年来,邹平市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化”要求,注重加快培育主导产品,以“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高端铝材—精深加工制品—再生铝”为主线,立足原料及产业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强化产业集聚,提高上下游各环节的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端铝材生产及终端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铝业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整体再造,中高端铝制品占比由2019年的35%提升到目前的60.3%。

国家高端稀土特钢新材料保障基地

2014开始,中科院金属所以十项核心技术入股西王特钢,双方共同担负起国家高端轴承钢研发、生产重大科技专项的重任。双方研发的稀土轴承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解决了我国高端轴承钢“卡脖子”工程。被列入了中科院先导C项目、中科院弘光计划专项、国家强基工程。航空发动机用钢、盾构机用钢等十多类国家急缺的“卡脖子”高端特种钢材料已在西王特钢开始量产,逐步替代进口。该项技术将我国的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撑以轴承为代表的基础零部件的国产化。

目前,西王特钢投资30多亿元的200万吨高端稀土轴承钢新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与中科院共同打造国家高端稀土特钢新材料保障基地。

智慧城市智慧运营中心

滨州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围绕“实战实用”,定位于“数据信息充分集成共享、重要情况统筹指挥调度、重大部署数字化决策咨询”重要功能,通过线上数据共享提升系统效能,线下部门联动发挥处置潜能,已经成为全市数据治理和创新应用的重要载体。目前首批5个部门业务系统、27名人员实现入驻,16项业务事项运行到位,累计处置交通、环保、城市管理等领域事项15.6万余件。创新构建“12345”运行体系,24位市领导和14位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均已实地带班,提出指导意见67条,通过现场指挥推动入驻系统功能升级,遇到紧急事件时第一时间会商研判。

人才“三进”工程

人才“三进工程”即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2019年起,滨州市启动实施“双进”工程(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2020年进一步升级为“三进”工程,坚持高端专家和青年人才两手抓,大力度集聚优秀人才来滨创新创业,为“双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滨州市推行“硕博优选计划”,面向海外内优选硕博士,2021年引进199人。开展“选择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全国校园招聘,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20所重点高校招聘。实施“城市实习生”计划,首批设立6家“城市实习生”基地,吸引3100余名大学生来滨实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市县筹建10000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目前已建7500余套。2019年以来,全市引进高端专家350余人,本科及以上大学生3.5万余人,其中硕博士4300余人,人才“净流入”态势持续巩固。

人才节

2020年,滨州市在省内首创“人才节”,将品牌战略与人才吸引有机结合,构筑人才“最能融入、最被关怀、最有成长”的发展生态,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才IP,目前已连续举办两届。以节为媒、以智为引,诚邀各方英才向滨州加速集聚,与滨州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

2021年5月21日—23日,以“爱滨才会赢”为主题举办第二届人才节,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分会场,市县联动开展107场活动,发动设立引才工作站、青鸟驿站的百余所高校参与,近8000人参加,784名人才达成合作(引进)意向,18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78个现场签约,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宣传报道。

社保、医保、低保“三保”水平

2021年以来,滨州市谋划实施的“83”工程,把民生保障作为工作重点,实施“三保”(社保、医保、低保)为民工程,为人民群众织密兜底保障网,解难题、办实事,增添更多福祉。

2021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1.3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参保完成率均居全省第一位;医保待遇政策再提高,深入实施“医保为民”工程,研究提高6项待遇,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均列全省前3位;滨州市连续第10年由市级统一调整社会救助标准,各项救助保障标准大幅提高,惠及全市7.8万名低保对象、1.4万名特困人员和1200余名孤困儿童。至此,滨州的社保、低保、医保“三保”水平全部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2021年底,全国爱卫办组织对国家卫生城市(区)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滨州市是全省唯一入选“2020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健康滨州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健康滨州“十三五”规划》《健康滨州“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滨州行动(2020-2022 年)》,以15项专项行动为引领,以118项监测指标为抓手,持续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迎审知晓率。下一步,滨州市将进一步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和健康人群等“五大健康”目标要求,全面推动滨州市的健康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家卫生城市

今年年初,全国爱卫会通报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镇复审结果,滨州市一次性高质量通过复审,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又一次成功捍卫了荣誉,保住了这块含金量高、影响力大、综合性强的城市招牌。

自1992年滨州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已历经七次复审,连续29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一路走来,滨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立面明显整洁、秩序井然有序、道路更加畅通、面貌更加美丽;食品安全得到提升、传染病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环境意识和大卫生观念提升,现代化文明城市发展成效显著。

全科大网格

“全科大网格”是滨州市创新实施的以党建为引领,以资源整合、多网融合、智能聚合、服务联合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党建引领下梳理整合政法应急环保等8部门原有网格,并将各职能部门社会治理及民生服务事项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近年来,滨州市实施“全科大网格”提质增效工程,推动网格治理由全转精。出台全省首部网格化地方性法规《滨州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创新开办“枫桥班”,建立市级统筹、县乡落实的社会治理教育培训体系,提升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滨州市建立了全过程诉源治理机制和创新孵化机制,有效预防潜在纠纷,化解已有矛盾。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为进一步加快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大力培育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典型,自2019年7月起,中央依法治国办部署开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近年来,滨州市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全力参与创建工作,2020年7月31日,中央依法治国办印发《关于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滨州市成功争创全省唯一、全国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金招牌,对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擦亮城市名片、推进市委市政府“双招双引”战略落地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是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是一个城市含金量非常高的品牌和名片。自获评2013年度国家园林城市以来,滨州市不断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在“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上下功夫,优化城市结构、规划建设项目、严格绿线管制、科学精细养护。

2017年至今,滨州市建城区绿地面积从5549.11公顷增加到5645.8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从1742.49公顷增长到1767.26公顷,绿地率从39.60%攀升至40%以上,国家园林城市基础更加牢固、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更加提升。2018年,滨州市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审。

来源:滨州网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