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滨州频道>内容详情

滨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布

2022-02-15 08:08:2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月14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滨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第三次国土调查是近年来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国务院部署开展的一项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滨州市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下,全市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共同努力,历时3年,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光征介绍了滨州市工作开展情况。

滨州市“三调”工作开展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8年10月,全面启动了滨州市“三调”工作,并列为滨州市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市级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工作开展。3年来,全市共有1500多名调查人员参与,汇集了86.9万个调查图斑,形成了以2019年12月31日为统一调查时点的调查成果,全省第一个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核查。此次调查全面查清了滨州市行政界线范围内国土利用类型、位置、面积、分布、权属、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建立了覆盖市县两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取得了重大成果。2021年10月,全市“三调”成果顺利通过省三调办组织的验收。其中新技术的应用获得了两项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三等奖。

目前,市调查成果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联合印发了《滨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滨州市“三调”主要数据成果及特点

“三调”数据显示,滨州市土地利用主要数据如下:耕地586.08万亩,园地56.78万亩,林地159.39万亩,草地20.59万亩,湿地33.73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9.1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5.56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4.21万亩。更详细数据可查阅《滨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对比以往调查,“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化和提升。

调查的信息量更大。“三调”立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将以往的“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增加了调查的内容。“三调”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村建设用地分类,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为有效支撑对耕地的管控,还将“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调查精度显著提升。“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调查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调查成果更加精细。“三调”将“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从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图斑精度也有相应提升。

内外业一体新模式。为避免出现调查不实等问题,滨州市在“三调”工作中全面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机制,采用内外业一体化调查新模式,实现了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外业调查通过云平台实时上传、比对、校核,严防弄虚作假,确保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严肃性。

积极拓展调查深度。按照“三调”与自然资源管理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滨州市“三调”工作在完成国家规定任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耕地后备资源成果更新、批准未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以及开发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细化调查。

“三调”成果的分析应用

“三调”成果是制定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下一步,加强“三调”成果共享应用,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严格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根据“三调”成果,全市耕地减少115.4万亩。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两次调查对耕地的认定标准不一致,造成结果差异。“二调”时利用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林木、药材、草皮、花卉等且耕作层未破坏的土地,按耕地调查,而“三调”根据现状调查为非耕地;二是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在耕地上发展林果业,种植林木和特色农产品。本次调查对由耕地调整为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地块进行了详细的标注,面积共138.31万亩,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下一步,将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一要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红线;二要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实行党政同责。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和管控;三要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四要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生态建设。根据“三调”成果,全市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自然生态地类236.08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7.15%,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格局仍需调整优化。下一步,要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要坚持系统观念,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二要尊重自然规律,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划定“三区三线”,逐步进行调整。三要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转变用地方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三调”成果,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在不考虑盐田变化的情况下增加了57.54万亩,10年增长了25.71%,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适应,但仍存在低效用地现象。下一步,要坚持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一要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城镇建设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之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当在县域内统筹布局。二要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着力推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建设和利用,持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要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四要推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结构、质量系统管理,强化土地利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切实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杨国永)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