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滨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黄河时代 滨州答卷”主题采访活动,采访期间,媒体记者先后走进惠民县、邹平市、滨城区、博兴县四个沿黄县(市、区),到乡镇村居、黄河险工、企业等实地探访,感受滨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据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实施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抢抓重大战略实施历史机遇,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自然修复、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长久安澜、水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等重点领域,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跻身全省二等、第7位,并获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生态文明创建成果丰硕,惠民县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博兴县被命名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沾化区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今年继续保持向好态势,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3.1%,高于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6位;空气质量改善明显,PM2.5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5%。
规划引领,顶层设计持续完善。为落地落实黄河战略,构建了“领导小组+指挥部+研究院”的工作推进机构,即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成立了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协调推进黄河绿色生态廊道重大项目建设;创新设立了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负责推进黄河战略中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谋划研究推进等工作,推动黄河战略在滨州落地生根。建立了“10年规划+5年方案+1年要点”的制度体系,印发实施了《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滨州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等支持文件,形成了从“规划图”到“施工图”的一揽子政策体系,为推进黄河战略实施提供了遵循依据。
生态优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实施“1+1+9”污染防治方案,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加强引黄干渠及小清河、徒骇河等骨干河道污染物治理,全面攻坚蓝天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等9场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上半年,空气质量指标全面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62.4%、O3(臭氧)平均浓度173微克/立方米、综合指数5.11,分别同比改善0.3个百分点、12.6个百分点、7.4个百分点;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水质改善幅度连续3个月列全省第1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全市湿地保护总面积达到17.6万公顷、列全省第4位,小开河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上半年全市合格造林面积1.32万亩、退化林修复1.59万亩,列全省第一位。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围绕违规取水用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31类重点领域全面排查,截止9月底共排查出问题48个,已全部整改到位。
治水兴水,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去年以来,全市完成重点水利工程49项、治理骨干河道260公里、加固病险水库水闸除险27座,重点骨干河道治理实现全覆盖,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省级重点水利工程投资达到100亿元、列全省第1位,全面开启了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治理、大保护的新时期。深入实施水源调蓄工程,启动“水亿方”鲁北水库规划建设, 6座小型水库稳步推进,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3亿元,占总投资的83%。集约节约用水水平显著提升,全市6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403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全面告捷、农业用水基本实现“精准计量”。印发实施了《滨州市节约用水监督检查办法》《滨州市城镇非居民用水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方案》等文件,节水综合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建立“1+10+N”协同推进体系,在高端铝产业转型、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营商环境、“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投融资模式创新计划、人才引育留用“三进工程”、“双型”城市建设、“三专”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些困扰发展全局的顽症痼疾加快祛除,内生动力活力逐渐增强,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去年,滨州市完成了国资国企、开发区、科技创新、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159项专项改革任务,其中有40项得到中央、国务院、部委表彰,在全省改革考核当中取得第7名的好成绩。
提质增效,动能转换深入推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梳理手续不全“两高”项目137个,目前正分类整治,预计12月底前全部整改完成。坚持“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以价值连为核心,延伸产业链、重塑供应链,新兴动能持续壮大,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21.4%,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6.2和4.2个百分点。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家纺服装、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290亿元、1235.8亿元、984亿元、865亿元,分别增长28.6%、19.2%、7%、12%。持续深入推进“双型”城市建设,积极培育“五院十校N基地”等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区域应用型科创高地强势崛起。截止目前,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八大中心建成投用,116家发科技服务机构完成入驻,入驻率70.7%。魏桥国科研究院、渤海科技大学推进顺利,8个学院和5个研究中心、10个联合实验室、7家科技公司、47个科技项目同时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光刻胶项目4月试产,激光选通成像、高强韧铝基复材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
文旅融合,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探索将黄河文化融入“智者智城•志在滨州”城市品牌,不断加大黄河文化传承挖掘和保护利用力度,以打造黄河生态、孙子文化、高端制造业工业、红色文化、临海文化五大旅游品牌为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文旅+”“+文旅”的融合,“到滨州必看黄河,看黄河必到滨州”的名片持续叫响。滨州黄河文化新地标性建筑——黄河楼项目,完成展陈设计并正式对外开放。同时,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蒲湖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河文化小镇、孙子文化旅游区、滨海文化旅游区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今年5月份,滨州市成功举办黄河流域景区发展论坛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发布《黄河流域景区发展滨州宣言》,合力打造“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
互联互通,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开工在即,德滨高铁、环渤海高铁、滨淄高铁同步规划;黄大铁路、滨港铁路二期建设完成;滨州港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协同黄骅港、套尔河港、小清河港加速形成“四港联动”格局;大高机场开通至北京、烟台、日照3条航线, “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纵横畅通、机场港口立体联通格局加快构建。与省会经济圈内沿黄六市合作日益密切,积极参与创建全省科技创新联盟、大数据产业联盟,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等协作共同体,目前企业开办“全域通办”、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滨州分院、大高机场“环鲁飞”等一大批合作事项成功落地,9月16日,与济南、淄博完成跨市界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跨省合作,“千牛万羊进山东”工程等7项跨省合作事项稳步推进。
盛世风来,大河潮起。下一步,滨州市将锚定“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淤点、堵点、痛点,聚力实施“83”工程,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乘势而上,创富图强,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切实将黄河元素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进滨州市加速迈入“黄河时代”。(薛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