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北京启幕。来自滨州市无棣县棣丰街道的省级“非遗”绒绣第六代传承人咸胜男,携绒绣技艺赴京参展。她飞针走线,既延续着传统工艺的文脉,又以创新手法为古老绒绣注入时代气息;更以一技之长带动乡邻以手艺增收,让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在丰收的季节里绽放出文化与民生交融的熠熠光彩。

山东省乡村工匠咸胜男生长于山东无棣绒绣世家,作为鲁绣(绒绣)第六代传承人,自小在母亲的绣架旁浸润技艺,练就了独树一帜的绒绣本领。她手中的绣针极具特色,是家族独创的“罐头盖铁片绣针”,长约三厘米且中间空心,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搭配“剟绣”针法,能绣出正反两面质感截然不同的图案——一面光滑细腻,一面立体毛绒,不仅双面轮廓完全一致,还做到无线头外露。为让绒绣贴合现代生活,她将传统工艺与当下审美结合,开发出融入无棣古城、贝壳堤等地方元素的摆台、书签、香囊等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走进日常。接过母亲创办的无棣牛氏绒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咸胜男创新采用“合作社 + 农户”模式,在王白杨村设立工坊,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多年来,她累计举办绒绣技能培训200余场,培训帮扶对象300余次,惠及10万余人(其中妇女占比超95%),目前已带动6000余人就业,仅脱贫人口就有2000余人,培训后的绣娘人均年增收达2万余元。线下,她在无棣古城开设棣州绣坊作为展示销售平台;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推广,让无棣绒绣知名度不断提升,个人也先后荣获滨州市“农民工之星”、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成为乡亲们眼中的“增收带头人”。
丝线在指尖缠绕成乡愁,技艺在掌心传递着光亮。咸胜男以刺绣为桥,一头连着传统古韵,一头通向现代潮流,更托举起乡亲们的增收希望。她的奋斗,正是乡村匠人赋能振兴的鲜活注脚。带着匠心温度的绣品跨越乡野,在更大的舞台绽放光彩,让乡村手艺的独特魅力被更多人看见。而这些古老技艺,也将在守正创新中迸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来源:活力新城 和美棣丰